来源:36氪
整理 | 高小倩、36氪新媒体
他认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要做生活方式的工具,做用户的朋友。
“我先喝一口水。”
这是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今晚的微信之夜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足足讲了4个多小时,这是他第一次对外分享如此长的时间。他说很久没有讲这么长时间了,“一旦认真准备,就要讲的实在一点。”、“不是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在这里演讲,是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身份和大家聊天。”
他开始的1个多小时节奏很慢,不时停顿、咬嘴唇,但随后他节奏加快,思路越来越清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和团队对微信各个产品线、各个方向的思考。很明显,他进入自己的节奏了。
演讲持续了一整晚,4000人的会场,几乎无人离开。
他说,感谢大家陪我完成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
「全场概览」
In my secret life,这首歌不断在会场循环播放,在延迟12分钟后,微信之夜正式开始了。
在播放多位用户吐槽微信的视频后,张小龙出现了。他说,看到这些吐槽特别好,因为每天都会听到这些声音,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每天有5亿人吐槽微信,每天有1亿人教我怎么做产品,还有8亿人说看不懂。”
他表示,自己在微信7.0更新后,在朋友圈发了王阳明的名句。他不打算解释,他认为很多事情即便说了,不一定大家都理解,而在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理解。比如微信的启动页面,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10亿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很多App都会改变自己的启动页,但微信不会变。
微信看起来和其他很多产品都不一样,有人认为它是互联网界的一个异类。虽然他对这种说法感到惊讶,但他还是觉得骄傲,因为异类是优秀的代名词。他说,微信的不同,不是刻意的,而是因为做到最好的,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才会这样。
之后的几个小时里,他又少见地谈了什么是他认为的好产品、好产品的十大原则;谈微信为什么不做开屏广告;谈微信的初心与源动力;谈他对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朋友圈甚至社交的理解…...
他认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要做生活方式的工具,做用户的朋友。
这次放在晚上,是因为他觉得晚上超时的空间很大。他这次自己准备了很多内容,因为微信已经8年拥有了10亿用户,更需要他去全面的解释,微信背后的思考。
36氪也为大家总结了张小龙今晚的十大金句:
「演讲精选」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
有时候我非常想问大家,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的产品?让用户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对我自己来说,并不是很多人都理解我的产品理念。我当时,也看了很多苹果、乔布斯的产品设计理念。他们来自十大设计理念,包括好的产品是有创意的、有用的、好的产品是优美的、是非常容易使用的、是含蓄的、是诚实的、是经久不衰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是环保的、是尽可能的少体验它的设计。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变现、是流量。比如,微信能不能推动一些通知等。但很多人都不关心,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微信是这样的,有很多大家不理解的内容?为什么微信不搞活动设计?以前我也解释了,微信并不是克制。
我也观察到,很多产品被误导了,如何去获取流量。因为,很多人也会在微信抱怨这一点。但微信坚持的是,如何做一个好的产品。以前在PC端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像微软一样做一个好的产品。在移动端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有一次,我问一个同事,PV最大的页面,是谷歌的还是哪里页面?其实在PC时代,最大的页面是浏览器的404页面。如果这样,为何谷歌不再这个页面放一个广告呢?那么同理,为何微信不在启动页放一个广告?其实大家可以想一下这样的问题。
微信8年了,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是多少?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那它就是你的朋友。加一个广告的话,你会发现你最好朋友的脸上有一个广告。
其实新的版本有很大的改动,每次改动都会有很多人不适应。其实,如果按用户想的,我们就改不了了。所以,我们只能坚持好的产品的原则,要适应时代去变化。
这一部分,我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好产品的标准,以及微信的一些古怪的理念。并不是说,我们有了很多的用户才这样,是一开始就这样坚持的。
微信的历史,pony写邮件是真的
我回顾一下微信的历史。以前我给pony写邮件,这个是真实的。还有说我去寺庙,这个是不存在。有时我在想,如果那天我出去,可能就没有微信了。现在想的话,很多事情都是突然的。灵感来了,微信出现了。
那时邮箱已经做到第一,已经没有什么好突破了。当时邮箱里面,有一个阅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其实尝试了很多的想法。最早的时候,可以订阅一些博客,可以看文章。但是阅读空间的空间有限。
当时,我们组了10个人,包括我、做安卓的、塞班的人,做出了微信。当时微信的用户量特别的少,长达半年的时间都特别的少。对于一个新产品,让用户接受是不容易的。但我们坚持,一个产品没有获得自然的增长曲线,就不应该去推广。如果用户没有自然推广,我们自己去推广,是没有意义的。
2.0的时候,我们看到微信的用户开始增长,我们才开始推广它。在当时,其实是挺害怕的,因为微信对运营商带来了影响,代替短信。虽然当时,我们不太敢从通讯录里面导入好友,所以只能从QQ去挑选好友。
现在我们觉得,有两件事非常对,一是让用户自己去挑选好友,二是没有去过分的推广产品。这样的话,微信的起步是非常健康的。
对于我自己来说,觉得非常的幸运,觉得可以和这样的产品,从0到1,到今天有10亿日活的用户。
在这样的时间点上,我回顾一下微信的出发点,对各个领域的思考,为什么微信是这样的?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微信的初心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讲初心这个词。我把它抛出来,会用源动力来代替它。源动力,是内心很深的认知,是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可以完成它。它也是,一个非常希望达成的目标。
微信的源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是,微信作为一个工具,微信希望可以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产品。虽然我说了很多次的工具,但很多人还不是很理解。我对工具很热爱,当时用代码写出foxmail。微信的起点,也是做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工具已经是一个很有挑战,很难做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不这么想。这和我们的用户相关,很多人习惯了糟糕的用户体验。因为很多已经习惯了,比如那些开屏广告、诱导链接等等。当年的短信,其实也有很多的垃圾短信。可怕的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当我们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我们就会有底线,有取舍。所以,我们会坚持做一个好工具。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微信有一个口号,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样会让用户记住。微信是一个通讯工具,有很多的好友在这里,就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方式。当时微信做了很多改变,这是潮流的突破,生活方式的突破。
当时发布附近的人的时候,特别的恐惧。因为没有产品有这个功能,同时也不知道会带来哪些变化。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微信在手机端,它必然也会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我也很庆幸,当时提出这样的标语。后来也发现,微信确实也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比如支付、红包。
所以,微信就是一个生活工具。
我先不说,第二个源动力是什么。
微信公众平台,在微信出现第二年就发布了。当时就在想,微信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微信的出现,代替了短信。如果我们有一种方式,可以避免垃圾信息,可以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有秩序。记得当时,我很兴奋,还告诉了pony。他当时说,那么垃圾短信怎么办?
我们做公众平台,就是有这样的出发点。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像当年的短信,有很多的垃圾信息。一个平台可以造福很多人,那么他才会更有生命力。
当时我们举了很多的案例,当时说到一个盲人按摩师,如何让顾客找到他,获得很好的服务。按摩师,不在依据地段,而是他按摩的水平。所以,就有了“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这样的标语。
我们平台的目的,就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后面我们做的小程序、小游戏,这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所以,在今年前两个月。有个朋友发朋友圈,说现在的按摩师都通过小程序工具了。看到这个案例,我非常开心。这就是我们当初所设想的。
如果大家理解我们的出发点,就会更好的理解今天公开课提到的各种举措。
目前,市面上很多产品的理念,让我不理解,大家都在争夺用户的使用时长。因为用户的时间有限。而且互联网产品,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微信没有已发送、已阅读这样的功能。这是因为,当初我们在想,什么样才是最高效,那就是发了以后不再去看。如果再看是否发送、阅读,那意味着又浪费了时间。最高效的,就是给用户有价值的信息。即便是电视剧,我们很多同事都是倍速看完的。
我们不会因为用户的停留时间,去衡量一个产品的价值。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说除了吃喝拉撒之外,都必须去使用某个产品。我么更关心的是,用户找一个信息,可以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来完成。比如,有的时候,想不起某个人。我们更愿意去加强联想到相关人的能力。
很多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不构成对微信的威胁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小程序。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小程序,我们感到很开心,并不担心竞争,也不担心会对我们构成威胁。因为每个公司的团队、性格不同,更重要的是,做这件事的源动力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流量,那我不看好。
我们的小程序,是围绕创造价值来做。我们是去中心化的,如果我们垄断了头部的小程序,那么这个生态就没有了。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则。之前,确实有一个公司说要做小游戏,但是怕我们灭掉他们。但是我们并不会因此,而这样做。
我们对投资的公司,以及其他公司,都是一视同仁的。
现在,简单回顾一下小程序的发展,已经三年了。其实当时我们还没想好,就把它发布出来了。这不是微信的风格。这样做,就是给自己压力,推动我们把这件事做好。有一年,我说要推出小程序服务。当时我们就在讨论,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没有讨论,小程序多么美好。
为什么我们觉得一定会做好小程序?之前已经说了很多次,App下载、网页体验也不好,小程序的体验是最好的。其实,公众号的体验要好于网页,因为我们在其中加入了很多的设计。从用户侧来看,这样的体验会更好。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特别大。因为它不也是一个C端产品,很快的去试验。而且我们确实有很大的耐心,过去三年里一直在努力做好这件事。我们希望小程序是有价值的,用户然后来使用。
即便今天,也不能说小程序已经做得很好。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很好的案例。因为它还不完善,所以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在线上,应该通过搜索、社交的方式获得小程序;在线下,应该是二维码。目前,搜索做的还不是很好。我们希望通过小程序页面的方式,把很多信息直接呈现给用户。虽然还没有做好,但是内部已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另外,我们要完善小程序的评价体系。最好有好友使用过的评价。
第三点,是小程序找回的情况。刚才用户吐槽,小程序能不能有推荐。虽然一切皆有可能,但有些事情还是不能做。当所有小程序都开始发通知,那么体验是不好的,会像当年的垃圾短信。可能的情况是,你每天会收到几百条的通知,好的小程序会被淹没。这不是好的办法。
我们希望,可以在用户接受的情况下,给用户发通知过去。虽然我们有下拉、星标的入口,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优化的空间。用户确实存在,想用但是找不到小程序的情况。
微信7.0有一个强提醒,很多人可能没有用,觉得是个人之间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这个,其实是面向线下的。比如,我扫一个二维码,会收到提醒。强提醒的本意,是面向线下解决问题。
小程序和个人之间的连接,我觉得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后面会加强去做。
小游戏很赚钱,但还不是很满意
接下来,会说一下小游戏。
从商业的角度说,现在小游戏已经做的非常好。但是,我个人不是很满意。因为这里面高质量的游戏,还不是那么多。
回归到原点,小游戏的目标是什么?其实,公司并没有给我们收入的压力。那么,我们为什么做小游戏?小游戏会走向哪里?
在内部,我说道,小游戏是关于创意的平台。什么是创意?我们对小游戏的理解,和外界的理解有差异。外界,很多游戏套上小程序,就成为小游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小游戏,不是《天天好消除》。
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种创意。有的用户,写小说已经承载不了他的创意,可以来使用小程序。比如,一个小学生,也可以开发一个小程序,提供给他的同学玩。
所以,我和我们的团队说,不希望只看到收入增长了多少,而是又多了多少创意,有多少是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因为做游戏的人,他的很多想法已经被限制。
当我们的平台,充满创意的时候,它才会变得很有价值,用户的使用才会变多。
当然,做到这样的目标,还是很难的。
这是关于小游戏,我们从平台角度的思考。我希望,未来看到的小游戏,是耳目一新的,或是一种技术体验。
公众号阅读量下降,是因为内容不够有吸引力
下一个点,是关于公众号的。
很多人都很关心公众号,因为大家在通过它创业。
有的人认为,公众号的红利已经消失了。其实,我想说,公众平台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是,我们还是想服务好大家。包括,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回顾公众号的发展,很多人确实利用这样的入口,获得很多粉丝。最早的公开课分享过数据,阅读量70、80%来自朋友圈。我觉得非常好,因为20%的人在挑选信息,有80%的人在看。
现在分享数据下降,可能是内容来源多元,质量下降等等。
我们内部也分析过,并不是改版,改版是为了提高效率问题。这里面很大的原因是,这些内容对用户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认为,在内容的吸引力方面,需要去改变,而不是不停的改版。
博客时代,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阅读量更大一些。现在的公众号,好像还没有当年的博主多。所以,我们应该鼓励让更多的人生产优质内容。
最近,我们打击洗稿的行为,也是为了保护优质内容。
所以,关于鼓励生产优质内容,这是微信面向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比如视频化内容的生产。
去年,我们发布了App。之所以延迟,当时就是希望,很多人可以加入进来,去生产内容。但是没有做好。
另一个是社交传播。微信的早期,通过分享的是大多数。这是很好的比例分配。下面,我会说社交传播和社交阅读。
沟通就是把人设强加给别人的过程
下面一个点,是我没有说过的。
微信最技术的东西,我们没有聊过。微信是一个社交工具。大家会对社交,都有自己的理解。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这也没有标准答案。我的想象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一个个体是没有社交的,后来群体产生了社交。人在一个群体,最大的愿望是不要被排斥。那么,他应该说什么?必须要说一些有价值,甚至有点夸张的内容。比如,有的人会发一些夸张的旅游照片。
以前我在知乎里面,琢磨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我找出了一个答案,就是把人设强加给别人的过程。其实,你认为的人设,和别人理解的你的人设,是不同的。这方便于我理解社交的想象。
如果这样去引导,其实发朋友圈,就是在把自己的人设发送到别人那里。其实,你在推广你的人设,你会精心挑选后发布。
很多人还会问一个问题,朋友圈为什么只能发照片,不能发文字。因为你要推广人设,图片更利于去传播,而文字的难度很大。当我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不会在社交平台上发消息。
这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你发很多次旅游的内容,人们会觉得一年大部分时间在旅游。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能反映你的真实情况,有的时候会过头。
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其实是别人最好的状态。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记录每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所以,我们发布了时刻视频,后来我们改成了时刻动态。
微信里面,有很多扫一扫这样的很好的名字。但是形容时刻视频的时候,想了很多。
关于朋友圈,我可以多描绘一下。很多人可能看到,大家都在逃离朋友圈。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小圈子的情况。
朋友圈发布有6、7年了。每天进入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到现在是7.5亿人,每天是100亿次。
有的人会通过点赞评论,来完成社交。即使你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所以,每天会有这么多人去看朋友圈。
即使环境变化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的看朋友圈,在座的产品经理可以思考一下。
其实,社交需求没有大的变化。线下是什么样的,线上就会有同样的状况。朋友圈本质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交场景,不只是时间流。它是一个广场,这样的话你每天会从广场走过,会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广场不同的地方。你可以去参与,或者不参与。当你走完广场,看到他在做什么,也跟他们打了招呼。
在朋友圈里,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两两之间的三个人的关系的互动,并不是一对一。大家逃离,是因为个人的行为是公开的。你在广场大喊一声,大家都能听到,慢慢会给你带来压力。
我们也在想,当朋友圈的社交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这就需要更放松的场景。一个人自己说话的时候,是没有压力的,但是这样不会得到回馈。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为什么这样设置?
作为产品设置里面的开关,用的人很少,但这个开关是用的最多的,有1亿人使用了三天可见这个开关。对于产品来说,这也是合理的。打个比方,如果重新做朋友圈,既可以设为私密,也可以放到相册里。这本来是两个功能,但当初放在了一起。这样说,其实朋友圈和相册是两个概念,只是不小心混在了一起。
未来几年,朋友圈还是最高效的社交平台。但是,很多人可能还是需要更轻松的方式。
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是,时刻动态。这并不意味着,微信要大力做视频。因为视频是一种技术,而微信是社交。其实,微信聊天里、朋友圈里的视频一直都很大。
这样,是为了弥补朋友圈的弊端。即便没有视频,我们也会想到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接着回到朋友圈这里。我觉得Twitter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影响了后来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我记得在微博的时候,腾讯也做过微博。写微博的时候,会有一个提示,你在做什么,你在想什么。
在移动端,就会有摇一摇,因为你摇不懂电脑。我之前说过,人是环境的反应器。当年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当你拿到手机,你记录的是真实的情况。你正在做的,而不是想象的。
微信的视频,是希望记录下用户与真实环境的互动。在PC时代,这是做不到的。记录真实世界,这是一个理想,但这不现实。我们的手机里,其实并没有有那么多视频。
记录和拍摄,其实并不是需求。当你去社交的时候,拍摄视频才变得有意义。微信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但微信不会去记录视频,也不会做一个视频相册。
我们要做的是,让一个人真正去记录真正在经历的事情,而且他的好友能看到,但这与朋友圈又不同。现在是1.0,但是我们有耐心,去培养用户的习惯。
前几天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视频保留一天就消失了。他理解错了,这不是记录,是朋友圈的反面。时刻动态,是真实情况的反映。所以,发布视频的地方,显示的是“就这样”这样的字眼。
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这样说。但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在自由的情况下,有足够的动力下,去做这件事情。在座的很多人,也没有动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让大家有动力,比如发红包。
后续我们持续的升级。时刻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而朋友圈已经是一种传统的社交。
这是需要耐心,去慢慢推进的。我们为什么有耐心,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现在用户没有那么多的需求,但是未来视频交流会代替图片,因为它包含的信息更多。
我前几天,给一个朋友点赞了时刻视频。对方发了朋友圈。我想说的是,我是因为内容的真实去点赞,而不是那些被美化的内容。
其实,视频也可以让朋友之外的人看到,这是另一个产品要做的,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社交推荐,是做大众阅读产品的尝试
下一个主题,想讲一下对于阅读的思考。
微信做一件事情,总会被别人解读为想与谁PK。做视频,也不是因为别人的竞争。做公众号,就是为了用户可以看到更多优质的内容。
做一个大众的阅读产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愿意学习的。当时,我们在邮箱里做阅读,自己用的很好,但是还是很小众的人用它。
微信一开始,就可以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我说的二八定律,就是符合这样的规律的,一部分人挑选内容,大部分人去看。说回来,朋友圈还是推广人设的地方,而不是阅读的地方。即便分享,也是符合自己人设的文章。
这几年,来自朋友圈的分享越来越少。当朋友越来越多的时候,朋友发的图片的优先级是高于文章的。而且阅读文章,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就像我们的订阅号这样的盒子,它有红点但大部分时间是无用的。所以对于阅读来说,是需要一个固定的时间的。
在朋友圈之外,我们需要开辟一个阅读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目前看一看里有两个板块,好看和推荐。这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交,一个是机器推荐。机器推荐其实遇到了瓶颈,那么只能尝试社交推荐这条路。
这是一条什么路?这几年,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朋友推荐的,因为朋友背书了。同样,因为我相信朋友,所以看了他们推荐的电影。所以,我对推荐的认知是,越来越成为帮助决策的因素。社交推荐有意思的地方是,是可以内部不断循环的系统。比如,机器推荐如果走偏了,会一直走这个方向,这时候很难回来。而社交关系可以帮助纠偏,是一个更平衡的系统。
当我想到,要做一个大众化的阅读产品的时候。我就想到了社交推荐。这不只是阅读,而是社交的延续,人们会因为社交去阅读。人们会关心社交体系里的内容。
目前的进展,也符合我们的预期,但我们还是很保守,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卷入用户的过程。
这里也有很多障碍,需要我们去跨越。比如,为了强化人设,用户推荐相同的内容。但这一点,我们也不是特别担心。因为人的社交关系是复杂的,用户会看到不同圈层、不同位置的朋友圈的内容。因为是好友、熟悉的人看的内容,我们会看兴趣之外的内容,也许会打开一些兴趣窗口。
朋友圈是因为个人为主体去转发的,而看一看里是围绕文章的。
好看目前是第一代版本,虽然有一点粗糙,但我们会不断的迭代和优化。
不要标签化信息流,AI也是为产品服务的
下一个点,是关于信息流的。
上一次说完信息流后,产生了很多的误会。
我不喜欢业界,把很多东西都贴上标签。比如往下滑内容,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标签化认知,这样说的话,朋友圈也是信息流。
我不想用标签去定义。做视频,是为了用户去展示自我。如果不是视频,我们也会寻找其他载体。
我说一下AI。
微信里面有一个AI配乐,很多人认为是和用户本人拍的内容很吻合。其实,除了真实的匹配外,更多的是意象层面的。
我们并不会跟风去做AI,而是要落地到实际的场景的。其实我们内部还在做另一个AI功能,我还是不说了。
我们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技术应该默默躲在背后。当AI被用到产品里面的时候,就应该思考它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学习,AI医生可能会代替人类医生。但是AI医生可能会下错指令,开出错误的处方。
传统的工具,是人来驾驭的。苹果是怎么定义工具的?乔布斯解释电脑这种工具,这类似于自行车,是人的能力的拓展。AI也是一种工具。像AI医生可以推荐你吃什么药,怎么做可以瘦身。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范围,甚至开始驾驭人。对于一个可以驾驭人的工具,我们有很多的担忧。
我们的目标不是获得点击吗?我们为什么要思考产品之外的问题?
很多人说到用户,似乎很遥远、很陌生。其实,我们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
最后,我想对之前的一个段子进行澄清,是关于善良的。我不希望它变成段子被传播。任何一句话,其实都是有背景的。我当时对员工说,我们对用户应该是善良的,而不是套路用户。这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善良,而是对用户的一种态度。能进我们公司的员工,已经足够聪明了,他们缺少的不是聪明,而是一种态度。
微信未来的小变化
这里要提到几个点,是大家不知道的点,关于红包。
第一个小变化,春节期间,我们会在企业微信上上线一个功能,是一个红包皮。
第二个小变化,红包还是有提升的空间。红包现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添加更多情感化的元素,比如可以添加表情。我们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亲属卡。当我们在消费的时候,都感觉在尽一份孝心。
微信里的卡包是做的不好的。本来我们想承载很多卡的功能,但是做的不够好。目前我们还是想做更多的尝试。
企业微信,如果是企业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那它的范围是很少的。这里想说的是,企业微信正在尝试新的方向,人就是服务。比如,微信里面加了很多快递员,下次还是不知道联系谁;又比如微商,微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交易获得了社交关系的背书。这让企业微信联想到,可以把人当成一种资源、一种服务,提供出去。
找到更多用户,这是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需要去做的。去年我说过,微信要探索线下精彩生活。未来也会有更多类似的探索。
在下一阶段,微信更多的是去尝试,与微信有关联的服务。因为微信能够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
很多人会问,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今天是围绕微信的出发点,来解释微信在做什么。这样也是更好的为了应对接下来的8年。这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为了应对时代的变化,满足用户变化的需求。
我们还是围绕创造价值去做,所以再怎么做你不会走偏。微信做了做么多年,是有成就感的。很多人问,微信有什么不同?其实,微信团队成立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设定KPI,像小程序没法设定KPI。我们做一件事,更多的是思考能带来什么价值。
做每一件事,都思考背后的意义,这是支撑团队走到今天很重要的事情。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虽然它是工具,但我们希望他是用户最好的朋友。从平台出发,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创造价值的地方。面对未来,我们很少会觉得,威胁来自竞争对手,更多的可能在于我们自己。比如,我们有没有不断的突破。
以前都是将具体的业务,但今天我是作为产品经理,在和大家交流。我希望,我坚持的价值,可以提现到产品里,做产品的价值观。内部团队说我独裁,其实我也认可。因为只有这样的坚持,才能保证产品坚持该坚持的理念。
在这里感谢团队,以及最近离职的人,感谢大家一起努力,让微信走到了今天。
最后,我想到了电影里的一句话,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