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加戏”,张小龙难逃盛世危局还是七年之痒?
2018-02-06 16:16:02
  • 0
  • 0
  • 0

来源:全景网

  1月15日,“微信之父”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再次成为话题焦点。公开课现场,张小龙延续了以往的惯例,不仅对用户关心的“公众号打开率低”、“小程序鸡肋”等问题进行了解释,还留给用户一些期待——微信正在开发公众号独立APP、将恢复对作者的赞赏功能等。

  此言一发,不少用户对微信又重拾了信心,迎接着微信的再次变身。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长情是特别稀缺的存在。不知不觉间,微信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下一次改变会是什么样,关乎每一位用户。

  只有“用完即走”

  才能让微信永远用不完吗?

  外界对张小龙的印象,就如同对微信的印象一般,不知道微信的下一次改变会是什么样,笼罩着神秘感。这可能和张小龙鲜少出现在公开场合有关。

  2011年微信上线,外界仅能从张小龙在饭否上的只言片语来获取他的思绪,比如,“更快,更高,更远。不是奥林匹克,是蚂蚱。”“多情之人看到情薄,多事之人看到事多。”不到一年的时间,微信用户破亿了,没过多久,张小龙就停止了饭否的更新,自此之后,微信依然爆发式发展,但张小龙却是一个谜。

  追寻张小龙每次公开露面的时机,足以证明张小龙低调的程度。  

  2012年7月,张小龙做了一次8个半小时的演讲,此次演讲中,他解释了“摇一摇”的功能定位和产品初衷。与此同时,张小龙提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30个月之后,“生活方式”为腾讯带来了收入。

  2016年1月,张小龙被迫再次出现,现场爆发出的尖叫声和欢呼声显示了人们对张小龙的期待。张小龙亲身对微信“打开链接就会被盗号,支付不安全了”进行了辟谣,让数百万已经解绑了银行卡的用户再次重回微信。

  此后每年1月,张小龙都会例行演讲。2017年,张小龙演讲中回答了用户关心的几个问题,第一,微信小程序在2017年1月9日上线;第二,微信只是一个工具,并对产品理念进行了阐述;第三,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唾手可得。

  2018年,张小龙如约出现,但他明显消瘦了。他以最近火热的“跳一跳”小游戏开场,一步步解答了用户关心的问题,并透露出微信发展的下一步计划。  

  可以看到,张小龙每次出现都会给微信用户带来安定感,同时,也会让微信保持神秘感。2017年和2018年有一个极易忽略的小细节,张小龙一直在强调“微信是一个工具,希望用户能用完即走”。

  很显然,微信已经承载了太多,“用完即走”怎么可能实现?这不禁让人想到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影《七年之痒》曾提出的概念:爱情在七年之后会进入一段危险时期。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微信更是如此,用户到底对微信还能长情多久谁也说不好,这得看张小龙给的惊喜能否正中用户的心坎。

  “独孤求败”还有多久会真的败?

  有人认为,张小龙可能向往并享受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守望者的角色:看着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除了张小龙之外,没有一个大人。张小龙需要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出来定住大家的心,指明些许方向。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时间里,张小龙作为孤独的守望者的角色是可以的。他有强势的基因,但他开始惶恐了。张小龙知道人们长时间使用微信,他觉得这是不好的,并且十分着急;他知道很多人在抱怨微信越来越臃肿;他知道微信变成了工作QQ,微信朋友圈的垃圾信息太多……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微信被取代只是时间的问题。  

  时间拨回到2010年,当时微信正式立项。张小龙处于最艰难的岁月,不仅有QQ邮箱和Foxmail难以找到合适的商业化路径,而且还有来自内外双重夹击的对手。对外,张小龙有最强劲的对手雷军,其正在做米聊;对内,张小龙面对着由时任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的刘成敏负责的手机QQ团队和Q信团队。

  在产品迭代和用户体验上,张小龙团队研发的微信一次次给用户惊喜,这次激烈的战斗中张小龙突围了。有人说,是因为张小龙是细节控和完美主义,也有人说,是张小龙低调的性格使然,一般而言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在《艾问人物》看来,是因为张小龙对人性的精准把握。2010年11月,刚确定要做微信的张小龙吐槽说:“还是你们用户爽,哪里爽到哪里,苦的是做互联网的,要整天分析你们的阴暗心理好让你们更爽,还不能明说。”微信从社交产品到平台,再到要把人和真实世界连接在一起,即推动用户走到线下。每一次微信的变化都暗含着张小龙对用户的敏锐洞察。

  张小龙小心翼翼却也如履薄冰,他能够继续稳坐孤独守望者的角色关键在于能否给出“让用户走到线下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找到这个方案,或许微信的变身就会不了了之。

  艾问每日人物想说:

  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周期,其最终要么走向消亡,要么让产品成为日用品。很显然,微信目前属于后者。但用户对这个日用品也用腻的时候,又当如何?这是48岁的张小龙遇到的盛世危局,一招不甚,可能会满盘皆输。对于微信产品本身而言,亦是七年之痒,止痒的绝招在于张小龙能否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反向定制,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品质追求。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